首页 > 学院新闻 > 文章详情

新华日报:以主动健康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

来源: 社会与人口学院 | 发表时间: 2025-11-11 | 浏览次数: 68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行了战略部署,其中对加快建设健康中国、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刻把握人口发展大势,树立主动健康新理念,将其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全局,是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对于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当前,我国人口健康正经历着深刻而复杂的变革,既面临历史性机遇,也遭遇结构性挑战。人口新形势下,全民健康水平的持续提升面临新压力。慢性病发病率的上升、心理健康问题的凸显、重大传染病风险的持续存在,以及不同地区、不同群体间健康服务可及性与健康水平的不均衡,都在制约着人口整体健康素质的有效提升。面对这些挑战,必须转变思路,将健康管理的关口前移、重心下沉,从源头上维护和塑造人口健康。

         主动健康,是我国在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率先提出的具有前瞻性和原创性的理念。其要义在于,通过系统性的、前瞻性的干预措施,激发个体和群体维护自身健康的内在动力与能力,从而实现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根本性转变。其核心理念是更加凸显“三个主动”:一是个体的主动参与。引导公民树立“自己是健康第一责任人”的意识,通过获取科学的健康知识、掌握健康技能、践行健康生活方式,主动进行自我健康管理。二是社会的主动构建。营造支持性的健康环境,包括健康的物质环境、健康的社会环境、健康的政策环境等。三是服务的主动提供。医疗卫生体系不再仅仅等待患者上门,而是主动为公众提供健康教育、健康筛查、风险评估和早期干预等服务,构建整合型的健康服务体系。

         将主动健康理念融入人口发展战略,具有多重战略价值。首先,主动健康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治本之策。通过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特别是从中青年时期开始的健康干预,可以有效延缓相关机能衰退,压缩患病期,从而减轻个人病痛及家庭、社会养老、医疗负担。其次,主动健康是提升人力资本质量的关键路径。健康是承载知识、技能和创造力的前提和载体。健康的劳动力群体,意味着更高的工作效率、更高的劳动参与率、更强的创新能力和更长的职业寿命期。投资于主动健康,就是投资于最具活力、最核心的生产要素,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再次,主动健康是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支撑。主动健康关注生命早期1000天的营养与健康,可以为人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健康基础,直接影响未来人口的素质。最后,它是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的有效手段。通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健康扶贫等措施,缩小不同群体、不同地区间的健康差距,让健康中国建设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有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强社会凝聚力。

         推动主动健康从理念走向现实,需要多措并举、系统集成,构建一个覆盖全生命周期、整合相关政策、动员全社会参与的实施体系。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把健康融入政策设计。将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和全民健康水平提升作为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核心目标之一,在国家发展规划和资源配置中予以优先保障。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各部门在制定公共政策时,均需进行健康影响评估,确保形成各项政策协同促进健康的合力。完善与主动健康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体系,为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法治保障。

         二是推动范式重构,构建整合型健康服务体系。加快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从“以医院为中心”向“以基层为重点”转型。强力夯实“家门口”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根基,推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使其成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推动医防深度融合,将疾控机构、基层医疗机构、综合医院的功能有机整合,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服务衔接。鼓励医疗机构开展健康管理、健康教育和疾病筛查等主动性服务,从“等着看病”变为“管理健康”。

         三是聚焦重点人群,实现全生命周期健康覆盖。儿童青少年时期,加强学校健康教育与校园体育活动,防控近视、肥胖等突出问题。完善儿童保健服务,关注心理健康,培养终身受益的健康生活习惯。劳动力年龄时期,推广健康工作环境建设,防治职业病和各类慢性病。关注职场心理健康,缓解工作压力。通过定期体检和健康管理,做到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老年时期,大力发展医养结合,推广长期护理保险,推进适老化改造。聚焦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阿尔茨海默病等老年常见病,加强早期干预和社区康复服务,努力延长健康预期寿命。

         四是强化科技赋能,发展智慧主动健康。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可穿戴设备等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和智能健康管理系统。实现对居民健康状态的动态监测、风险评估和个性化干预指导。发展远程健康咨询、在线健康教育等“互联网+健康”服务,打破时空限制,提高健康服务的可及性和便捷性。加强主动健康相关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五是建设健康环境,营造全民参与的社会氛围。持续改善空气质量、水环境、食品安全状况,建设更多健身步道、体育公园等便民健身设施。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宣传推广合理膳食、心理平衡等健康生活方式。发挥各类媒体、社会组织、企业和学校在健康科普中的作用,形成“人人关注健康、人人参与健康、人人享有健康”的良好社会风尚。

         (作者:沙勇,南京邮电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社会工作学院、人口研究院院长,教授<二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