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才培养 > 文章详情

第34期社工实务沙龙:科技赋能 智慧寻求

来源: 社会与人口学院 | 发表时间: 2025-11-03 | 浏览次数: 10

为探索前沿科技如何赋能社会工作实践,11月1日,一场以“智慧社工与智慧寻亲”为主题的专业成长沙龙成功举办。本次活动特邀南京市救助管理站资深实务专家何春兰老师,与在场师生深入分享了在智慧时代背景下,社会工作者如何融合“科技硬核”与“服务暖心”,助力万千家庭走向团圆。

沙龙伊始,何春兰老师以开放性问题引导思考:“大家能想到哪些科技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场景?”同学们踊跃发言,提出“智能穿戴设备”等设想。随后,何老师将讨论引向更深层次,指出数据介入能显著提升社会工作实务的效率,帮助社工更精准、更迅速地识别服务对象的需求。

在讲座过程中,何老师结合生活常见案例,生动阐释了数字技术与社会工作实务之间的紧密联系,例如,智能手环在防走失方面的应用、监控技术用于追踪犯罪人员行踪,以及资源地图为生活服务带来的便利等。

当分享聚焦到救助站的核心业务“智慧寻亲”时,何老师通过一段真实的寻亲视频,直观展示了科技带来的震撼力量。她进一步揭示了寻亲背后的技术支撑体系人脸识别能在毫秒内将受助人员照片与全国失踪人口信息库、公安户籍系统等海量数据进行比对而对于因时间流逝容貌变化较大或存在智力障碍的受助者,DNA数据比对则成为确认亲缘关系的“最后一道保险”。此外,全国救助寻亲网等大数据平台的运用,实现了跨地域、跨部门的信息流动与碰撞。即便面对口音浓重、表达不清的受助者,人工智能方言分析等前沿技术也能介入,初步锁定其家乡范围。正是这些“硬核”技术的综合运用,让许多看似不可能的团圆成为现实。

然而,当全场为科技带来的团圆故事所感动时,一位同学提出了引人深思的问题:“我们如何确定被送回去的人,真的愿意回家?”这一提问将沙龙讨论推向高潮。何老师随即分享了一个真实案例:一位流浪多年的男士被成功寻亲并送返家乡,但仅一周后,家人却请求救助站将其“接回”。这一案例引发了师生对“回家是否等于幸福”的深入思考。另有同学关于是否应在沟通中将受助者与家属分开以保护受助者的隐私与意愿年轻社工与老年受助者之间存在的代际差异、方言沟通等现实挑战的提出也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

整场沙龙中,何老师以丰富的实务经验和深刻的专业反思,清晰勾勒出“智慧社工”掌握的完整形象。科技的力量在于找到回家的路,而社工的智慧,则在于确保这条路,真正通向温暖与幸福。

  

撰稿人:卢俏巧    初审:王园妮    编辑:葛传兴    审核:周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