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举办2025年暑期社会调研与写作技能实训营
来源: 社会与人口学院 | 发表时间: 2025-07-15 | 浏览次数: 10
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社会调查与学术写作能力,强化方法训练与科研素养的融合培养,学院于2025年7月13日至14日,通过腾讯会议平台举办了2025年暑期社会调研与写作技能实训营(第七期)。本次实训营围绕社会研究方法与写作技巧,精心设计了8门课程,涵盖质性与量化分析、问卷设计、人工智能应用、论文撰写等内容,邀请我院多位教师在线授课,助力学生夯实研究基础、拓宽学术视野。
实训营首场讲座由我院副院长刘晓峰教授主讲,题为《质性论文写作:选题与框架》。刘院长从社会调查的本质谈起,强调写作不仅是知识表达的过程,更是理解社会、回应现实的重要方式。他鼓励同学们结合真实经验,发现有意义的问题,积极开展调研并将之转化为规范严谨的学术成果。他指出,在当前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与就业形势下,扎实的写作能力已成为文科生不可或缺的核心素养。
第二节课上,赵艺璇老师围绕《社会工作量化分析方法中的AI应用与实践》展开讲授。赵老师介绍了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在社会工作研究中的创新应用,并通过具体案例和数据演示,展示了如何借助AI技术提升调查效率、优化研究分析路径,进而引导同学们拓展研究视角,探索前沿方法在专业领域中的实践可能。
第三节课程是孟骞老师主讲的《系统性文献综述》。孟老师系统讲解了从确定研究主题、提取与组合关键词、选择数据库与制定检索策略,到设定筛选标准、提炼内容、分类整理与分析的完整流程,全面呈现了系统性综述的操作路径与核心方法。他结合具体案例,深入阐释了高质量综述论文的写作逻辑与结构框架,强调文献综述在明确研究脉络、把握学术前沿、发现研究空白中的基础性作用,帮助同学们夯实开展学术研究的基本功。
在第四节课上,锋竹沁老师以《口述史研究方法的实践与反思》为题,介绍了口述史的研究流程、伦理原则及其在理解个体经验和历史记忆中的独特价值。她结合自身研究经历,从记忆与权力、访谈者与叙述者的互动等角度,引导同学们进行批判性思考。
第五节课由李芷莙老师讲授《问卷设计与调查研究入门》。李老师从实证研究的三阶段入手,围绕研究问题的设定、问卷设计的原则与逻辑结构,展开系统讲解,并通过真实案例演示问卷编辑与优化过程,帮助同学们掌握问卷设计的基本方法与操作技巧。
第六节课程由朱敏老师带来《决策优化方法在社会学中的应用分析》。朱老师以太湖流域水权制度研究为例,介绍了水权交易在丰水区的适用性及其制度困境,并探讨了定量分析在社会治理中的具体应用,引导同学们理解理论分析如何转化为政策建议。
第七节课由韩军老师讲授《调查报告的撰写方法》。韩老师详细介绍了调查报告的基础认知、撰写流程、结构规范及撰写技巧, 通过实战案例帮助同学们深入了解从调研到成稿的全过程。
实训营的最后一节课由王均天老师带来《实证模型在论文写作中的应用》。王老师介绍了实证模型的基本概念与分析逻辑,并通过统计软件实操演示,引导同学们理解模型构建、变量设置与数据处理的关键环节,提升将实证方法应用于学术论文的实践能力。
本次实训营课程内容紧凑、形式多样,理论与实操并重,帮助同学们在短时间内系统提升了社会研究的专业能力与学术写作素养,为今后参与社会实践与撰写研究论文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为我院“新文科”建设与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暑期社会调研与写作技能实训营已成为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特色项目。未来,学院将继续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推动教学实践创新,持续为学生成长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图/文:刘伊宁、谈灵飞 初审:锋竹沁 编辑:葛传兴 审核:周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