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期“本-硕联合悦读会”:《经济史:历史观与方法论》
来源: 社会与人口学院 | 发表时间: 2025-04-30 | 浏览次数: 10
2025年4月28日晚,我院王钧天老师于三牌楼校区教东103主持召开第106期“本-硕联合悦读会”。本次“悦读会”围绕吴承明先生所著的《经济史:历史观与方法论》展开深入交流与讨论,我院部分本科生参与了本次活动。
王钧天老师首先强调阅读经典学术著作对于拓宽学术视野、深化专业认知的重要性,鼓励大家在悦读会中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共同探索经济史研究的深邃世界。王老师从作者吴承明先生的学术背景切入,介绍其作为我国著名经济学家、经济史学专家的卓越贡献,以及《经济史:历史观与方法论》这本书在经济史学领域的重要地位。王老师详细解读了书中关于历史观的核心内容,对比了中西方历史观的差异。在方法论部分,王老师介绍了书中提出的“历史—经济—制度—社会—文化思想”的研究思路,强调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性。
经济学理论在经济史研究中可作为思考和分析方法,如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熊彼特的创新论等,为分析历史现象提供框架和工具。同时,还需结合社会学、计量学等多学科方法,如法国年鉴学派的整体史观、计量史学的量化分析等,以全面、深入地研究经济史。
王老师和同学们进一步探讨了书中涉及的具体研究方法,如实证主义方法论、结构主义整体史观等。实证主义方法论注重通过观察、实验和统计分析来研究历史,其根源可追溯至司马迁的史学实践,在中西方都有其发展脉络。结构主义整体史观起源于法国年鉴学派,强调从整体上理解历史发展脉络,关注社会经济、文化等深层次结构因素的相互作用。
最后,王老师对本次悦读会进行总结,指出《经济史:历史观与方法论》不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把开启经济史研究大门的钥匙,其“史无定法”的核心思想启示我们在研究中要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创新研究方法。他鼓励同学们课后继续深入阅读该书,结合专业知识进行思考,养成用历史观和跨学科思维分析问题的习惯,并期待大家在未来的学术学习中取得更多收获。
图/文:马与筝、王子烨 初审:杜伟泉 编辑:葛传兴 审核:周晶晶